您说这事儿啊,我前两天刚和楼下王奶奶唠过。她家那口子张爷爷是抗战老兵,平时总爱坐在院儿里藤椅上晒暖儿,手里攥着个老烟杆,却从不抽烟——说是当年打仗时伤了肺,早戒了。那天电视里播阅兵,张爷爷突然坐直了身子,盯着屏幕直出神。我凑过去一瞧,镜头正扫过天安门城楼,几位白发老人颤巍巍站起身敬礼。张爷爷突然抹了把眼睛,说:“这军礼,我熟。”
他跟我讲起1943年冬天的事。那时他才十七岁,在山东沂蒙山区当通信兵。有回送鸡毛信,半道上撞见鬼子扫荡,他愣是揣着信在雪窝子里趴了整宿,等鬼子走远了才爬起来,棉裤都冻得梆硬,站起来时膝盖直打颤。我问他怕不怕,他笑着说:“怕有啥用?咱得把信送到,不然前线打仗的兄弟就断了联系。”您瞧,这股子“把事办成”的倔劲儿,跟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老兵们,一模一样。
再往深了说,这些老兵啊,个个都是“活历史书”。王奶奶翻出个旧木箱,里头装着张爷爷的“宝贝”:一顶洗得发白的军帽,一副磨得发亮的铜手铐——那是解放战争时缴获的,还有张泛黄的照片,背面写着“1948年济南战役留念”。王奶奶说,这些东西他们从不当摆设,每回孙子孙女儿来,都得翻出来讲讲过去的事儿。不是为了煽情,是得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饭能填饱肚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您瞧现在这日子多好?高铁跑得比火车快,手机能视频能付钱,连胡同口卖豆浆的大爷都用上二维码了。可这些老兵啊,他们最在意的不是这些。张爷爷常说,他们那一代人“打仗时不怕死,建设时不怕累”,图的啥?就图后辈能踏踏实实过日子,能“心里有根儿,做事有谱儿”。您说这是不是最实在的“正向角度”?他们不夸大自己的牺牲,也不提过去的苦,就念叨着“现在孩子能念书,能上班,能娶媳妇生娃”,这比啥都强。
我常想,这些老兵的精神是啥?是战场上不后退的勇气,是建设时肯吃亏的担当,更是对后辈“别走歪路”的叮咛。就像张爷爷总说的:“咱不图当英雄,就图做个实在人。”您瞧现在年轻人里,有去山区支教的,有在社区当志愿者的,有在实验室熬通宵搞科研的——这不就是老兵们说的“实在人”吗?他们用行动告诉咱:传承不是喊口号,是把手里的活儿干瓷实,把身边的人照顾好,把该担的责扛起来。
说到这儿,我得跟您唠唠张爷爷的“新爱好”。他现在最爱看新闻里播的“新玩意儿”,比如空间站升空、深海探测器下潜,每回看完都拍腿叫好:“咱中国就是行!”可他也有“挑刺儿”的时候——有回看见新闻里说某地老人买菜被坑,他直摇头:“这不行,得管!”您瞧,这股子“爱较真”的劲儿,跟当年在战场上“死磕”鬼子,有啥两样?
最近我常去张爷爷家坐坐,听他讲那些“没写在书里”的故事。比如他当年在战地医院当护士,用盐水给伤员洗伤口,用破棉絮当绷带;比如他退伍后去工厂当工人,为了学技术,愣是跟着师傅学了三年;再比如他退休后去社区当志愿者,教孩子们写毛笔字、讲革命故事。这些事儿啊,没一件是“大事儿”,可桩桩件件都透着股子“实在劲儿”。
您说,这样的老兵,咱能不敬吗?他们不是“神”,是咱们身边的“老伙计”——会疼人、会较真、会念叨过去,可心里头最惦记的,永远是“咱们这日子能不能越过越好”。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咱:别光羡慕“现在的甜”,得记住“过去的苦”;别光想着“自己过得好”,得想着“大家一起好”。这,大概就是最实在的“正向角度”吧?
说到这儿,我倒想问问您:您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兵?他们有没有给您讲过什么让您记一辈子的话?或者您觉得,咱们现在这日子,该怎么把老兵们的精神传下去?别急着回答,先想想——就像张爷爷常说的:“事儿得慢慢做,话得细细唠。”咱今儿个就唠到这儿,您心里有啥想法,下次咱接着聊。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专业的股票配资,最大配资平台,股票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