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时期属于省级考试,由天子钦派各省主考官,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
B.“御史”,在秦以前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中原以外的地方则称“四夷”。
D.“畿内”指京城管辖的地区,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常见的词语还有“畿辅”“畿辇”“京畿”等,都是此意。
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指年幼丧父。
B.“受禅”,王朝换代,新皇帝接受旧帝禅让的帝位;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田赋”是指按土地多少对拥有土地的人征收的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D.“僭”,古代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勋阀”,指功臣门第,即古代社会为朝廷建立过功勋的家族。
B.“国公”,一种爵位,隋朝设置,位次于王而高于郡公,沿用至明朝,清朝仅有宗室及藩部封镇国公、辅国公。
C.“盐引”,明清时由工部印发的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是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D.“驰驿”,指旧时官员入朝觐见皇帝或奉差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按驿供给其役夫与马匹粮食。
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占对”,指不用打草稿,随口应答、应对皇帝的提问。
B.“檄”,即檄文,古代朝廷或民间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
C.“巡抚”,职官名,明初设,负责巡视地方,清代为省级最高行政长官,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等。
D.“部曲”,指古代军队编制的单位,也可泛指军队。
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B.“进士”,意为可以进受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C.“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
D.“权”,指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领、署等。
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朔”,晦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是晦的前一天。
B.“五礼”指古代的五种礼制。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以丧葬之事为凶礼,以军旅之事为军礼,以宾客之事为宾礼,以冠婚之事为嘉礼。
C.《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与《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D.“三公”指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泛指国家重臣。
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遗补阙”指匡正别人的缺点过失,弥补别人的疏漏之处,唐代始置为官职,同掌讽谏,荐举人才。
B.“行在”为“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居住的皇宫,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B.“请祠”指自请充任祠禄官。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朝廷常命其任祠禄官,不理政事而领俸禄。
D.“绍兴”是宋高宗赵构的年号,“己未”属于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和干支连用的纪年法在古代很普遍。
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代男子大都有名有字,名是一出生就会起的(一说:三个月后由父亲所取),字是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释褐”,旧制,新进士要在太学行释褐礼,即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后用来指初做官或进士及第授官。
C.“中禁”即禁中,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有时候也指皇帝。
D.“除”,与“拜”相对,“拜”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
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央行政机构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是部的最高长官。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帝王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对帝王的敬称。
C.“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户籍管理、土地测量以及赋税、钱粮等财政事宜。
D.“节”,即“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1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禄山之乱”,指的是唐天宝年间,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起兵叛唐。
B.“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
C.“贞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一时期,唐朝极大发展,一度出现盛世景象,被称“贞观之治”。
D.《旧唐书》原名《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共200卷,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1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如: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
B.“翰林院”,始设立于唐朝,到明朝时,成为专门考核、提拔、任免官吏的机构。
C.“宦者”,即宦官,也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始全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充任。
D.“贡举”,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明清则泛指科举制度。
1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论语》是一本以记录孔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是儒家经典之一。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其中《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C.《老子》又名《道德经》,与《易经》和《论语》一起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三部思想巨著。
D.“木连理”指不同根的草木枝干连生在一起,古人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也比喻恩爱的夫妻。
1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圹”指墓穴,泛指坟墓。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1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1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 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宫。
D.“学田”指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16.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有一种意思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务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日、时。
1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19.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项是( )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2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侯” ,爵位的一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门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2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以“稷”为五谷(黍、稷、麦、稻、菽)之长。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土神(社)和谷神(稷),故合称“社稷”,并用来代称国家。
B.“宫”“商”“角”“徵”“羽”为古代音乐的五声,又称五音。变徵,声调悲凉。
C.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刎颈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都用来形容交情很深。
22.下列各句的叙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古时以“泰山”喻父亲,以“伉俪”喻夫妇,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
B.臣民称皇帝为“陛下”,皇帝对臣下表示宠爱时称臣下为“卿”“爱卿”。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传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同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2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代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例如东林书院、岳麓书院,成为官府所办、私人所创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
B.“公车”,是汉代的官署名称,因为汉朝曾使用公家的车马接送应举的人,所以以后就用这个词来指代入京应试的举人。
C.“朔漠”,指的是北方的沙漠地区,例如杜甫《咏怀古迹》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D.“科举”肇端于明代,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打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桎梏。
2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古代的三公之一,又指“东公三师”之一,例如写作《过秦论》的贾谊因为担任过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因此,被称为“太傅”。
B.“春闱”,指的是“会试”。明清两朝,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各省的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可参与,中第一名者被称为“会元”。
C.古人的“名”与“字”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古人在幼年的时候就取“字”,例如李贺字长吉、韩愈字退之。对于平辈或者尊辈称字是出于敬重。
D.“败北”,指的是军队打败仗时,背向敌人逃跑。
2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中”指的是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秦国的旧地所在,例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此地。
B.“箕踞”,指的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种姿势表示对对方的敬意。
C.“锱铢”,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表示极小的数量。后来用“锱铢必较”来形容人的气量狭小。
D.“沛公”,指的是汉高祖刘邦,由于他在沛县起兵,所以人们以地名称其为“沛公”。
2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试”,是童生试,是明清两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B.“学士”在古代是一种学位的称号,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顾问、秘书,参与机要。
C.“史皇”指的是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D.“牺牲”,古代祭祀的时候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毛色纯一的被称为“牺”,体全的被称为“牲”。
2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的地区,例如《鸿门宴》中言:“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就是这里。
B.“号”,又叫表号、别号,一般是自己取的,以彰显某种志向,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期颐”,一般而言指的是八九十岁。
D.“箜篌”,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分为竖式与卧式两种。其弦数会因为乐器的大小而有差异。
2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霓裳”指的是《霓裳羽衣曲》,相传这个曲目由唐玄宗李隆基所创制。
B.“臣”,起初指的是男性的奴仆,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与百姓的统称。
C.“襄国县公”,为爵位名。在中国古代,被封爵的人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人民等。
D.古代的很多地方都是有别称的,例如南京又被称为石头城、建康、京口、金陵等。
2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合”,指的是天地四方。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其中的“六合”就是此意。
B.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一个时辰都有自己的名称,例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如果依照时间顺序,“人定”在“黄昏”之前。
C.“辟”,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
D.“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了社祭活动。社祭年分为春秋两次举行,具体时间是立春后、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30. 3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帝、后之死被称为“崩”,诸侯之死被称为“薨”,士大夫之死被称为“卒”。
B.“襁褓”原意是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用的被子,现在用来指代婴儿。
C.“驸马”是我国古代皇帝及皇亲国戚的女婿的称呼,又可称为帝婿、主婿、国婿等。
D.“陵寝”是帝王及后妃的坟墓、墓地的宫殿建筑,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帝王生前的功过和世系来命名的。
3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B.“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了守护父母或者是师长坟墓所建的屋舍。
C.“嫡子”,指的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有的时候也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
D.“郎中”,战国时期指的是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3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为十二属相之一,猴;是十二地支的第十位;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下午的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
B.“太师”,官名,西周时始置,辅佐君主的大臣,后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C.“校书郎”,东汉时始置,主管校勘典籍,这个官职在明代以后就不设置了。
D.“胡吹”,不仅指的是古代的器乐合奏曲,同时也是指《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有时也指演奏乐曲的乐队。
3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司马”,官名,在西汉时期这个官名常常授予掌权的外戚,多与车骑将军、大将军以及骠骑将军等联称。
B.“府库”在古代指国家贮藏财物、兵甲的地方。一般来说,贮藏兵甲的地方为“府”,贮藏财货的建筑为“库”。
C.“中岳”指的是五岳之一的嵩山,这座名山现在位于河南登封市北。
D.“媵”,指的是古代嫁女的时候随嫁或者陪嫁的亼。例如杜牧《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
3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盖”指的是星座名,一共是十六星,在五帝座上,现在属于仙后座。古代迷信认为,人的命中如果有了华盖星,就会有好运气。
B.“道”,唐朝时的监察区,相当于汉朝的“州”。在唐朝的时候,全国被分为十道,后来又被分为十五道。
C.“惠存”,是一种敬辞,其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书籍等所题的上款。
D.“弃城走”中的“走”是逃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走”在古代常常使用“行”来表示,现代的“散步”在古代用“步”。
3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在汉朝是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后来这个词就泛指外族的首领。在《塞下曲》中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B.“廷杖”,是皇帝惩罚臣子的一种刑罚,在大殿的台阶下面杖责朝臣,也有当庭被杖死的。
C.“斋戒”,指古人在举行重大活动,或者是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乡试”,指的是明清两个朝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的人才选拔考试。
3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又被称作“诸越”“百粤”。在我国古代,因为越人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所以称他们为“百越”。在文言文中,这个词也用于泛指南方地区。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它来蒸肉盛肉,腹下可以烧火。后来我们常用“钟鸣鼎食”来形容达官贵族生活的奢华。
C.“士大夫”,古代指的是官吏或者是有地位、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在韩愈的《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D.古代的纪年法有多种,例如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惠文王十六年”为帝王年号纪年法。
3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为了延揽人才,就在易水东面修筑高台,并在上面放着黄金,故得此名。
B.“太牢”指的是古代帝王在祭祀社稷时,牛、羊、猪全齐备。“少牢”则是在祭祀的时候使用牛、羊,没有猪。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则用“少牢”。
C.“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使用车马来撕裂人的身体。
D.《阳春》《白雪》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在当时被视为高雅的音乐作品,所以后来多使用“阳春白雪”来形容典雅高深的文学艺术作品。
3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为古代官名,从汉朝开始设置,原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它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B.“驾帖”在明朝是指秉承皇帝的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C.“令”有“美好的”含义,可以用来尊称对方的亲属。例如“令堂”,指的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尊”,指的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期的秦国人,名孙阳,凭借善于识马而闻名。现在我们使用这个词语来称呼“善于发现、推荐人才的人”。
3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我国古代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的大臣,即近侍、近臣。
B.“禁中”,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岀,故称“禁中。
D.“床”,在我国古代不仅是供人睡卧的用具,也是一种简易的坐具。
4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未满期而应召赴仼官职,明清时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做官。
B.“内图”明清时指朝廷的政务机构,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力,按照皇帝旨意办理各项事务。
C.“元年”特指皇帝即位后的第一年。景泰元年,指明代宗朱祁钰代替明英宗朱祁镇登上皇位后的第一年。
D.“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官方运输方式,主要供宫廷消费、百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4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鼓”,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又称四更,如林觉民《与妻书》中的“辛亥三月廿六夜四鼓”。
B.“祭酒”是古代宴飨时尊长者酹酒祭神的礼仪,后发展为官名;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C.“北狩”一是指到北方狩猎;二是指借指向北进军;三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辞。
D.“教授”指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员。
4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在古代是“提升、提拔”的意思,而“超擢”则是“破格提拔”“越级提升”的意思。
B.“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
C.“嘉靖”是年号,是我国古代封建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年号。
D.“谥”指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具有褒奖性质的称号。
4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是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别名。在我国古代,男女都可有表字。
B.“诏”,告知之意,先秦时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后专指帝王或朝廷官员的文书命令。
C.“布衣”本义为布制的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布制的衣服,故以布衣指代平民百姓。
D.“司徒”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职官名,隋唐时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属正一品。
4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冀州”是古九州之一。九州是对古代中国的区域划分,除了冀州,九州还包括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等。
B.“京兆尹”是中国古代官名,汉代时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其职位相当于郡太守,但可参与朝议。
C.“丞相”是官职名,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也可由两人或多人共同担任。
D.“崩”,古代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古代等级森严,对不同人的死有不同的叫法,如称诸侯的死为“卒”,称百姓的死为“死”。
4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酒”指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B.“朝贡”指古时藩属国或外国的使臣朝见君主,敬献礼物。
C.“素棺”指白色的棺材,古人下葬时都使用棺椁。
D.“觐”指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用来泛指朝见天子。
4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一般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丁艰”指遭逢父母丧事,旧称遭父丧为“丁内艰”,遭母丧为“丁外艰”。
C.“正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古时这天朝廷会举行百官朝贺天子的礼仪活动。
D.“枢密院”,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主管军国机务,兵防等,至宋代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并称为“二府”。
4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劾”,官吏代表国家控告犯罪,负有纠举犯罪责任的官吏主动纠举犯罪,形成案件;也指列举罪状,加以弹劾。
B.“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称为岁贡,如此录用的读书人便是“岁贡生”。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可泛指官吏。
D.“乞休”指的是中国古代官员基于某种原因向朝廷主动请求暂时停职休整的一种行为,与“挂冠”、“致仕”相同。
4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夏”,党项羌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为夏国,因为在中原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划,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就提到过,项伯和刘邦曾约为婚姻。
D.“跸”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称作“扈跸”,而“驻跸”则是指随从皇帝出行。
4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宝”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之后历代帝王至少使用一个年号。
B.“主帅”是统率军队的最高将领,在其麾下辅佐的副将称为“裨将”。“三个臭皮匠”中的“皮匠”其实是“裨将”的谐音讹传。
C.“休致”本义是将职位还给朝廷,在古代,官员可因年老或身体原因主动请辞,休致后仍然可能被朝廷重新启用。
D.“乡试”亦称秋闱,明清两代在京城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5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进”“起”“参”等词语都跟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有关。
B.“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C.“座主”,唐宋时代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
D.“谢病归”即因病辞官回家休养。“谢病”,称病引退居家或谢客来访。
5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易经》《论语》的合称。
B.“编户”,指编入户籍的平民。官府把民户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并据此征收赋税和摊派徭役。
C.“商贾”泛指做买卖的人,行走贩卖货物谓之商,坐着出售货物谓之贾。
D.“践阼”,“践”为踩、踏之意,“阼”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
5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即“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时兼为最高学府:家塾,即旧时请老师到家里来教授子弟的私塾。
B.“四书”又称“四子书”。宋朝人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称始定。
C.“朕”是古代皇帝的自称,此外皇帝还可以用“寡人”“孤”自称。“卿”可以是皇帝对臣下的称呼,臣下称皇帝可用“陛下”“皇上”等称呼。
D.“正德”为年号,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5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元”,节日名,中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B.《春秋》是鲁国史官编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侍卫亲军和仪仗队。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监管巡察、缉捕和刑狱。明代中后期,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从弟”即堂弟。唐以前,往往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唐宋以后,则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比自己年幼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5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谕”是宋代官名,主要负责考察地方政治、按察官吏、招抚起事者。
B.“札”指公文、书信等,御札指帝王的书札,亲手写的诏令等
C.“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皇帝。
D.“勤王”是指当君王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5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楮币”,宋代发行的纸币。因其多用楮树皮制造的纸印成,故称。宋代的“交子”就是种一楮币。
B.“给事中”,秦置,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加此封号能侍奉在皇帝左右:唐、宋以来,居门下省之要职,掌侍从规谏之职。
C.“突厥”,我国古代北方阿尔泰山一带的边疆游牧民族,曾分裂为东、西两部,先后为唐所统一。
D.“廷对”指在朝廷上应对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会试。
5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只有加实封的,才能食其所得封户之租税。
B.“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
C.“藩镇”是指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
D.“掖”在古代有“旁边”的意思,“掖庭”指家中厢房。
5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B.“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寺卿,隋唐以后沿之。
C.“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此时身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泛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D.“亲卫军”,中国古代皇帝的卫队,如御林军、锦衣卫等。他们一般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或者替皇帝办一些皇家的私事。
5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庙”,家族为祖先立的庙,是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庙中供奉神位等,并依时祭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
B.“密诏”,秘密的诏书。古代皇帝或者太后、太子等皇族直系权力人员紧急或秘密留下的文书和口谕。
C.“典试”既指科举考试最高等第,又指官员到地方主持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
5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是主持,掌管的意思。
B.“中官”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庭成员役使的官员。
C.“临朝”就是亲临朝廷处理国事。
D.“大赦”是赦兔的一种,指古代皇帝以施恩为名,对特定犯人免于惩处的制度。
6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指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
B.“职贡”指古代藩属或外国按时向朝廷进贡,不修职贡意味着对朝廷不忠。
C.“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用来指称天下、家国。
D.“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代为官者家人去世时,要守丧三年,期间不能任职。
6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骠骑将军”,汉武帝时始置,东汉后历代沿置,有时加“大”,可称“骠骑大将军”。
B.“东宫”,古代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后成为称呼太子的专用词语。
C.“逊位”,指官员退离所任的职位,也可指帝王让位。
D.“伏愿”,俯伏地希望,为表示愿望的敬辞,多作奏疏用语,类似的词语还有“伏惟”等。
6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其主要职责是进言。
B.“故事”指先例、成法,泛指旧日的典章制度。
C.“大计”,明时考核官员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
D.“温旨”指帝王所下的诏书言辞温和,情感恳切。
6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是古代帝王谥号。一般开国皇帝称高祖、世祖等,二代皇帝称太宗等。如汉高祖刘邦。
B.“宫禁”指宫中的禁令,汉以后称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也可借指帝王的后妃。
C.“传”即传车,古代驿站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所乘坐的马车。
D.“宏辞”即博学宏辞,科举的名目,是考选进士及第者的科目,考中后授予官职。
6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B.“处士”特指古时候为皇帝处理事务的人。
C.“大长公主”,汉代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姊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历代相沿。
D.“行省”即行中书省,中国元代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
6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父母丧”指古人在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长辈去世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守丧。
B.“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
C.“翰林修撰”指明清时期翰林院设置的修撰官一职,一般在殿试揭晓以后,由今科状元担任该职。
D.“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孝”为“五常”。
6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抚”指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
B.《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纪传体春秋史,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C.“铭”是一种刻在器物或碑碣上用来警诫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古代帝王筑坛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东封”谓帝王行封禅事,昭告天下太平。
6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做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6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皇帝的影响也很大。
C.“告老”指古代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D.“江左”,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6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菽水”是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B.“三代”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
C.“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7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7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礼仪等职事,礼部的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7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中“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7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相互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7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C.“乞巧”是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D.“齐宣王”是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7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是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是恭敬。
B. “国风”《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7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
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指鼻涕。
7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
B.“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
C.“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指嫌犯躲避官兵时的做法。
D.“庶人”是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
7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指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手而立。
C.文人的文集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如《白氏长庆集》是白居易的文集,这是以自己住所的名字命名的。
D.“士”是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7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
B.“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称呼。
D.“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
8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
B.“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指已故的,是对死者的敬称。
D.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8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
B.“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件等立号改元。
C.“待罪”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二是等待处分。
D.“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率军的皇帝的驻地办事处。
8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詹事”,秦汉置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唐设太子詹事、少詹事、总东宫内外庶务。
B.“居摄”是摄政的意思,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由大臣或皇太后代居其位处理政务。如周成王年幼时周公居摄。
C.“屯田”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这一制度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D.“豪右”,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原指西汉时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后指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8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者”始置于春秋战国,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掌传达等事,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
B.“九锡”,古代天子赏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代表最高礼遇。“锡”同“赐”。
C.“四凶”相传为尧舜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舜帝即位,将其流放。
D.“削籍”指革职。“籍”指官帽。
8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筵”,指天子的经筵,即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B.“肉袒”是脱去上衣,露出肢体,以示恭敬和惶恐。
C.“驾帖”,明代指秉承皇帝旨意,由刑科签发的逮捕人的公文。
D.“掾”,原为“官僚”的意思,后作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掾佐。
8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吹”既指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曲,即《乐府诗集》中的鼓吹曲,也指演奏乐曲的乐队。
B.“郡府”,指郡守的官署。“郡”,古代行政区域;“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
C.“卷轴”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现在书籍都装订成册,卷轴专指字画。
D.“军”是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也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8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是中国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沿用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B.“和籴”指古时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
C.“伏阁”,唐朝大明宫中的紫宸殿是内朝殿堂,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后以“伏阁”指朝臣俯伏阁下向天子奏事。
D.“篆”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大篆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
8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尚书”是古代官职名。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管理运输、官办工业等。
B.“亲迎”指“迎亲”,是古时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为古代汉族婚娴礼仪六礼之。
C.“禁闱”原意指宫廷门户,书中指宫内或朝廷。
D.“归老”,古代称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8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古代军队秘密行动时,让兵士口中横衔着枚(形如筷子),防止说话,以免敌人发觉。
B.“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台(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
C.“孔子庙”即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和祭祀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
D.“出”与“除”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8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铨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考核人员的才能、资历等,授以适当官职。
B.“倭贼”亦称倭寇,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我国沿海地区侵扰劫掠的日本强盗。
C.“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朕。
9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已”是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B.“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D.在古代,遇重大事件或节日庆典,人们都要“沐浴更衣”,以示重视。“沐”为“洗身”,“浴”为“洗发”。
91.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B.“主簿”是古代官名。为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中央机关及地方郡、县官皆设有此官府。
C.“翰林学士”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
D.“保伍之法”古代人民五家为伍,又立保相统摄,即为“保伍”。居民按户籍组织起来,平时耕地,若有盗贼,即承担防范和镇压之责。
92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石泉公”中的“公”是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如“公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公”。
B.“一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就是“三十里”的意思。
C.“乘舆者”指皇帝。“乘舆”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皇帝所用的器物。
D.“浮图”初为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又指称佛教建筑,逐渐也指称一般的髙塔。
93.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
B.“疏”“章”“策”,都是臣下给帝王上的奏章,“策”更侧重于为帝王谋划大政方针或处理问题的方法。
C.“潜邸”,指古代太子继位前所居住的宅第。
D.“阙下”,即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又借指京城。在古代有时还用其代称“天子”。
94.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祠”指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庙,以表示人们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左丞相”“右丞相”都属于元朝中央官名,而“行省左丞相”属于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地方政务。
C.“便宜”,既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也指因利乘便。
D.“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95.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主”专指娶公主为妻,如汉代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就是尚主。
B.“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C.“邮驿”也称“驿传”,是从早期专人送信演变而来的机构,主要负责递送文书,“步递曰邮,马递曰驿”。
D.“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96.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B.“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C.“陛辞”是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D.“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97.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旬”是满十天的意思。一句不仅可指十天,还可指十岁,“年过七旬”中的“旬”即为十岁的意思。
B. “治”可以指社会安定太平,如“治世”;也可以称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治所”。
C.“神功”是武周武则天的年号,皇帝的年号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的一种形式,和干支纪年法样盛行。
D.“耆老”指年老德高的人,也可泛指老年人。在古代六十曰“耆”或“古稀”,七十曰“老”或“花甲”。
98.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在古代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B.“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视事”是观察、考察的意思。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D.“知峨眉县”意思是担任峨眉知县。宋代多用中央机关的官做县官,称“知县事”,后简称为“知县”。
99.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苗法”为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也称“常平新法”,其最终目的是充实国库,调节贫富差距。
B.“风”“骚”分别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C.“闺”,旧时特指女子居住的内室。闼,建筑物内的小门。“闺闼”,指女眷所居内室的门户。
D.“庶妻”,正妻之外的姬妾。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嫡”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
100.下面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B.“髡”是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C.“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绕天运行一周为一纪,一纪十年。
D.“括马”,古代官府向民间征集马匹。
参考答案
1.A“因考试在春天举行而又称'春闱’”错误,乡试是在秋天举行的,又被称为“秋闱”。在春天举行而被称为“春闱”的是会试
2.A“孤”既有年幼丧父的意思,也有父母双亡的意思。
3.C“由工部印发”错误,盐引由户部印发,户部是我国古代掌管户籍、财政等事宜的官署。
4.B檄文在古代是一种官方文书,不是民间文书。
5.D在文言文中,“领”是兼任(较低职务)的意思。
6.A“晦”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而“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是朔的前一天。
7.B“指皇帝居住的皇宫”错,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8.D“除是除去官职的意思”错,“除”和“拜”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9.C工部掌管全国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宜。
10.C贞元,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初期出现的盛世景象。
11.B到明朝时,翰林院是专门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皇帝顾问的机构。
12.B是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13.C左迁是贬官。
14.C“除”,任命官职。
15.B应为“顿首是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16.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17.C“科举取士”由礼部主管。
18.D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19.A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节日的认知。
20.D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21.D布衣之交、忘年之交、车笠之交、竹马之交这些词语虽都表明有交情,但不一定很深。
22.A以“泰山”喻“岳父”
23.D科举考试开始于隋朝。
24.C古人幼时取名,弱冠时取字。
25.B是一种对对方傲慢轻视的姿态。
26.B不是学位,而是官职。
27.C指的是一百岁。
28.D“京口”指的是“镇江”。
29.B“黄昏”在“人定”之前。
30.C“驸马”只是皇帝对女婿的称呼。
31.D郎中,在战国时代指的是宫廷侍卫。
32.A酉,是属相鸡。
33.B贮藏财货的建筑被称为府,贮藏兵甲的地方为库。
34.A运交“华盖”,是坏运气。
35.D不是在乡里,是在省里。
36.D“赵惠文王十六年”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37.B少牢,指的是羊、猪。
38.C令尊,指的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令堂,指的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39.A“专指在帝王旁边侍候”错误。“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不是专指帝王旁边的。
40.C“特指皇帝即位后的第一年”错误,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也称元年。
41.A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而非四个时段。
42.D古代谥号的性质有褒有贬,有的还带同情色彩。
43.B诏在秦汉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44.D称诸侯的死为“卒”错误,应该为“薨”。
45.C在古代并不是每个人去世后都会用棺椁下葬。
46.B“丁内艰”指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指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之丧。
47.D“乞休”并非指“暂时停职休整”,而是指自请辞去官职。
48.D扈跸,指随从皇帝出行;驻跸,指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
49.D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50.A“参”是参与加入的意思,与官职的授予和升迁无关。
51.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52.B朱熹是南宋的著名理学家。
53.B《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54.A宣谕的意思是宣示皇帝的旨意,使人知晓。
55.D“廷对”是指科举时代的殿试,不是会试。
56.D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扩建其余宫区,同时在中央子午线上,除建有君王上朝议政的朝堂,还有帝后的寝宫,而在帝后寝宫的东西两侧,所营建的宫区和帝后寝宫相辅相成,又像两腋般护卫着帝后的寝宫,因此这两片宫区被统称为掖庭,且通常作为嫔妃所居之所。
57.C“后泛指二十岁左右的年纪”错误,应是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58.C科举考试最高等第错误,科举考试最高等第是殿试,典试只指主持考试。
59.D“特定犯人”错误,大赦不是针对特定的犯人,它是针对某一时期内犯一定之罪的所罪犯(不包括特定犯罪分子)的。
60.D古代为官者家人去世时,要守丧三年说法错误,古代为官者父母去世才会守丧三年。
61.B东宫并非称呼太子的专用词语,东宫也可指太后。
62.A古时中贵指中官、宦官,“进言”不是其职责。
63.A太祖、太宗、高祖、世祖等是庙号。
64.B处士是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意做官的人。
65.D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66.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
67.B收考是“拘捕拷问的意思”,选项把“考”理解成考察明显是错误的。
68.B有些近侍的职位不一定很高,也会对皇帝有很大的影响。
69.B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70.C“有司”应该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71.A移疾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72.B“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73.A“以籍贯命名”错,应该是以“郡望”命名。韩愈并不是昌黎人,昌黎韩氏在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74.D齐宣王应该改成齐桓公。
75.D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76.D古代的“涕”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77.C“微服”不是指嫌犯躲避官兵,而是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78.C《白氏长庆集》是以年号命名的,因编集于穆宗长庆年间,故名。
79.D“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
80.D“人定”在“黄昏”之前错误,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
81.D“率军的皇帝的驻地办事处”错,应该是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82.B“大臣或皇太后”错,“居摄”指大臣代皇帝处理政务。
83.D“籍”指官帽错,“籍”指官员名籍。
84.D“原为'官僚’的意思”错误,它的意思是“官署属官的统称”。
85.C卷轴专指字画错误,卷轴专指有轴的字画。
86.D小篆才是秦统一后规定的书体写法。
87.D奉养父母错,是指自己辞官回家养老
88.D“出”是驱逐、放逐的意思,指京官外放。“除”是任命、授职的意思。
89.D太后听政不称朕。
90.D“沐”为洗发,“浴”为洗身。
91.C“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错,它仅是一种古代官职。
92.A“封石泉公”的“公”应指爵位名称。古代爵位共分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公”居于首位。
93.C“潜邸,指古代太子继位前所居住的宅第”错,应是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94.D“符”合二为一方生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虎符”。
95.D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未能及第者。
96.D黄白术是炼丹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以黄喻金,以白喻银,总称“黄白”。制取黄白”的方法技术,即称“黄白术”。题中解释为“黄老之学”,显然理解错误。
97.D在古代六十曰“老”或“花甲”,七十曰“耆”或“古稀”。
98.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99.B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应该互换位置。
100.C古代一纪为十二年,四纪是四十八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的股票配资,最大配资平台,股票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