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消费者,用的全是"否定语法",这是公共传播的最大忌——不了解,非常少,不迎合,不知情,无从选择,于是要"教育消费者成熟"。好一个"教育",那口吻,就差是"教训"了。难怪消费者一边倒地批评:你算老几?你赚我钱还想教育我?赚钱了认为自己有文化了?买个水果还要被教育?上一个这么硬气的,好像是倒了的雪糕刺客。
吐槽青年出品
百果园董事长说要教育消费者成熟,评论区一片反弹:教育消费者?你算老几!
这位董事长是在回应"月薪 2 万吃不起""百果园水果太贵"时作这番回应的,视频中,余董事长表示:水果这个产品非常普通,但是真正了解水果的呢,非常少,我们仍然会坚守做高品质的。我要想给顾客留下一个便宜的印象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不同的品质差别太大了,哪怕外观同样的水果,有的时候差到四五倍。"他提到商业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是教育消费者成熟,百果园这么多年来一直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不知情,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只能选择便宜,只能看价格。
面对消费者,用的全是"否定语法",这是公共传播的最大忌——不了解,非常少,不迎合,不知情,无从选择,于是要"教育消费者成熟"。好一个"教育",那口吻,就差是"教训"了。难怪消费者一边倒地批评:
你算老几?
你赚我钱还想教育我?
赚钱了认为自己有文化了?
买个水果还要被教育?
上一个这么硬气的,好像是倒了的雪糕刺客。
让你刺激消费,没让你刺激消费者。
曾给一个新闻发言人班做新闻发言的实战演练,有个发言人在演练时被记者不断的追问逼急了,然后口不择言地说了句"这问题我说了好几遍,不知道你听清楚了没有"——后来我在点评时说,对于一个官方发言人,永远不要出现"你听清楚了没有"之类居高临下的训话语言,换成"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会好很多。发言人是来对话的,不是训话的。董事长内部对下级讲话,可以"教育"你的员工,消费者不是你的下级和员工,而是你的衣食父母,付钱买你的东西,你不配教育消费者。之前反过来教育消费者的张小泉、钟薛高、李佳琦,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消费者狠狠地教育过,受到了市场狠狠的教训。
你算老几?这个经典的反诘经常被引用。据说这话是周总理说的,1961 年召开的某次关于文艺工作的座谈会上,针对某部门官僚主义问题提出的批评。有人说某个剧目很落后,总理后来点评说,"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你算老几,当年的语境针对的文化官僚主义。这条新闻的评论区中的"你算老几",针对的也是官僚主义,对市场和消费者缺乏尊重的企业官僚主义。
很多消费者都嫌贵,你不去倾听市场的选择,不下沉到消费者那里做深入的调研,却反过来要教育消费者,实在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水果这种供远大于求的完全竞争市场,没了你百果园,消费者还不会吃、吃不了水果了?
消费者"不知情",是消费者的问题吗?本身不是消费者无知,而是商家的套路太多,玩那些不着边际的概念,热衷于编造故事忽悠消费者,拿网红套路割消费者韮菜。是的,确实存在很多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从选择,但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教育消费者成熟",而是通过价格信息的充分透明,让消费者可以去选择。这时候,百果园可以做的是,讲讲自己的品质是怎么配得上既有的价格,论证高价的正当性,跟其他的水果有什么不同,凭什么高价。好好算一笔账,看看到底贵不贵,值不值那个价,这不是什么"消费者教育",而是一种坦诚的公开,让消费者知情消费。公开这些信息,是一个企业的必要义务,也是消费者的必要知情权。教育,你实在不配。
企业面对消费者和公众,最忌讳的是带着一种"无论如何嘴上要争个输赢"的心态去辩论,即使嘴上赢了,也会在市场上输得一塌糊涂。求胜,嘴上占个上风,意气之争,只会把企业的口碑和人气输个精光。
因为"教育消费者"而惨烈翻车的企业和高管,太多了,可以罗列长长的名单。这件事说明,这个董事长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和问题意识,不好好学习,让自己成了企业形象的最大短板。我在过去的文章中也写过,企业负责人的媒介素养,往往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媒介形象,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媒介素养的低能,而成为形象木板上最短的那一块。董事长热衷于跑到舆论前台当网红,但媒体素养又低,再强大的公关团队也没有用,也挡不住塌方式的舆情灾难。
你算老几?不知道面对消费者的反教育,这企业会怎么处置,是深刻反思,向消费者道歉呢,还是把锅甩给媒体,说媒体"断章取义"?看吧。
专业的股票配资,最大配资平台,股票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