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一位身经百战的铁血将领,从井冈山时期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他几乎从未尝过败绩。然而在1951年初,这位常胜将军却出人意料地说出了我确实害怕了这句话。
真正让彭德怀感到担忧的并非敌人的枪炮,而是志愿军部队被接连胜利冲昏了头脑,被速胜的幻想蒙蔽了双眼。这份害怕不仅拯救了整支军队,更扭转了战争的走向。
当时志愿军势如破竹,一路突破三八线攻占汉城。国内《人民日报》发表《祝汉城光复》的社论,高喊向釜山前进的口号。但身处战场的彭德怀,却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察觉到了危机。
转机出现在美军将领李奇微撤离汉城时留下的那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彭德怀立即意识到,这不是客套话,而是美军在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撤退。
展开剩余65%事实很快证明了他的判断。李奇微通过研究志愿军的作战规律,发现其后勤补给只能维持6-7天攻势,于是制定了礼拜攻势战术:在志愿军攻势尾声时发起反攻。当志愿军推进至三七线时,美军果然突然反扑。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进攻,避免了部队陷入险境。
这次战略撤退的关键时刻,彭德怀坦言了自己的害怕。这并非怯懦,而是源于他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对战局的清醒认识。
当时国内民众为汉城光复欢欣鼓舞,但前线实情却不容乐观。部队连续作战三个月,伤亡惨重。首批入朝的9个军伤亡近5万人,另有3万非战斗减员。更严峻的是后勤问题:美军空袭运输线,战士们只能以炒面充饥,弹药补给严重不足。
1951年2月,彭德怀紧急回京汇报,力主撤出汉城。面对质疑,他拍案而起:这也困难,那也难办,你们到前线看看战士们吃穿什么!最终中央采纳建议,决定北撤防线,转入持久战。
3月7日美军发起撕裂者行动重占汉城。但这次撤退是彭德怀的主动选择。志愿军在泰华山等地顽强阻击,为后续作战赢得时间。这场第四次战役在极端困难下稳住了战线,证明了彭德怀战略判断的正确性。
彭德怀的害怕体现了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理解。他在军委会议上明确指出:速胜论会害死人!在他的建议下,中央调整战略:轮换部队、加强空军、改善补给,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为后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坚实基础。彭德怀用前线指挥官的冷静判断,让国家从速胜幻想中清醒过来,最终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的股票配资,最大配资平台,股票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