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在文中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B.“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
D.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指文辞停顿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D.“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指阴历每月十六,“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曹操,字孟德。“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为自己取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是直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B.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求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C.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的说法,斗牛指其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又名岱宗、岱山、岱岳、东岳、泰岳等,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B.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有姚鼐、刘大櫆等。
C.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四更,在十二时辰的寅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也叫“四鼓”。
D.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刻指的是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等石制品或石壁,也指上面刻的文字、图画。
B.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我国许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名,如洛阳就是因为位于洛水以南而得名。
D.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书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
B.文中的“会同”是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洗头;浴,指洗身体,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
D.“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万乘”指大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大都特指孔子。
B.《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礼记》《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C.春秋时,“相”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说“愿为小相焉”,是谦辞。
D.人们为逝者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课文中的“宗庙之事”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B.“王道”与“霸道”相对,“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
D.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名重耳,战国时齐国国君。两人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也叫《南华经》,由庄周及其门徒、后学共同编著完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D.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宋国蒙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
B.官知,是指感官之知。与“神遇”相对。庄子把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官知”属感知阶段,“神遇”属思维阶段。
C.“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D.“踌躇”,指徘徊不进。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还有研究,反复思量的含义。“踌躇满志”在本文中是指犹豫,迟疑不决。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君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是助词,可删。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的现象较普遍,如介之推、舟之侨、宫之奇等。因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人名中。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
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竖子:对人的鄙称,相当于“小子”。《荆轲刺秦王》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和《鸿门宴》中的“竖子”都是这个意思。
1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内宴会座次:在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北向南(南向),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座。主人一般坐东向西,所以称“东家”;最尊贵的客人坐西向东,称为“西宾”。
B.官位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贬官则称为“左迁”。车骑以左为尊,如成语“虚左以待”即指空着尊位恭候别人。但左右哪个为尊也因朝代而异,并不绝对。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孟)、仲、叔、季排序。“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
D.朝堂座次:君主坐北向南,臣子向北。所以,君主也可称“南面”,对君主称臣则可称“北面”。
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B.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D.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是完全依照《史记》的体例写作的。
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任事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所以“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公孙氏,名鞅,因功封于商,号商君,故称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
B.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帝王。
C.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D.后宫,君主时代妃嫔居住的宫室,后又用来指代“妃嫔”。
2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B.灵鼍(tuó):扬子鳄,古人认为有灵性,皮可蒙鼓。
C.太阿:古代名钟,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D.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位于堂下,故称下陈。
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卿”是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后泛用为对人亲昵的称呼,有时含讥讽意。
B.“妾”在古代社会又往往指男子在妻子之外另娶的女子,后引申为女子的谦辞。
C.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的首领;后世衍生成帝王之称,后又演变成为一种敬称。
D.“太上忘情”,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2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等同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午夜起,与北京时间相对应,即23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其余类推。
B.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为100刻,一刻等同于现在的14分24秒。“顷刻”表示很短的时间。
C.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曾有“五鼓天明”之说。
D.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一点等同于现在的15分钟。
2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B.《聊斋志异》是中国18世纪成书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共400多篇。“聊斋”是蒲松龄的斋名。
C.《聊斋志异》内容极为丰富,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根据前人传奇或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
D.童子,即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中未能考取生员(秀才)的年轻读书人,被称为童生。
2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织:又名蟋蟀、蛐蛐。传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B.里正: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明代改名里长,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C.东曦:通常指初升的太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祝融,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中驰骋。
D.兰若:即阿兰若,佛教名词,原意是森林。引申为躲避人间热闹之地,也泛指一般的佛寺。
2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中的“讽”与“谏”同义。
B.“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C.“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D.“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2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
B.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国家财富。
C.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D.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2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本文正文开头称“某启”,“启”表写信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B.王安石,字临川,谥号“文”,人称“临川先生”“王文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C.谏议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时有左、右谏议大夫,唐代规定,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D.士大夫,中国古代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在古时,士大夫既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2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
B.“上报”在文中指“向上级汇报”,“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只简单地向您汇报一下工作”
C.“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司”并非指某个部门,而是泛指官吏。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是书信结尾表示敬重之意的常用语。
3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妃”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和“嫱”都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女官,地位比“妃”要低;“媵”是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B.“辇”,本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恩宠,叫“得幸”。
C.“鼎”是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D.“锱铢”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3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嬴姓,名政,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B.阿房宫,秦宫殿,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郊,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朝灭亡尚未完工,相传被项羽纵火焚毁,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C.所谓避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文中改“民”为“人”,是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D.避讳分为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家讳又叫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祖名,文中改“民”为“人”属于家讳。
3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六国:又称“山东六国”,因均在太行山以东而得名。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C.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D.昭王,即秦昭襄王,昭襄为其谥号。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的文字。
3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泛指一般城市。大的叫“都”,小的叫“邑”。也指封地、采邑。
B.故事:旧事、先例。在古文中“故事”还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C.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力。
D.“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分为史论和政论。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政论。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在先秦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社会地位高的人。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B.“小人”在先秦多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人格卑鄙的人。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的诗歌三百多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D.《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3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并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B.《大学》相传为孔子所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博学”之态,一是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其中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3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如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四海:课文中指中国四周的海洋,各按方位分别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3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C.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D.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又名《南华真经》《老子五千文》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3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B.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C.庄子散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D.《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与《论语》《周易》合称“三玄”。
3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子墨子”是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C.《墨子》一书是墨子著述的汇编。该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D.《墨子》一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C.“大夫”是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家”是卿大夫的封地。
D.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4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抒情长诗《离骚》。
B.帝喾,号高辛氏,相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
C.齐桓,指齐桓公,春秋前期齐国国君。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D.汤武,其中的“汤”为成汤,商朝的建立者;“武”指周武王,他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4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史记》中的“列传”一般用以记述诸侯的事迹。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D.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4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是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B.先秦时期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匈奴,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最近的后裔是蒙古族,诗文中也有称其为“蒙”。
D.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4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乌丸、鲜卑的部落也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B.《汉书》,又称《前汉书》,它经几人之手始成,主要作者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C.和亲也叫做“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
D.“太子”是古代储君的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4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B.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张仪就是主张合纵的纵横家。
C.传说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九个行政区域,名称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D.“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文中的“布衣”等同。
4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戎、狄、蛮、夷、胡,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四海”“宇内”“八荒”在文中均指天下,其中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4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官职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掌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户牖”,古代“牖”为门,“户”为窗。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订。
4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伶官,即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忽微:极短的时间。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C.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
D.谒庙: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4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的轻重和服丧的时间。“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亲族;功,穿七个月大功服、穿五个月小功服的亲族。
5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本课的“东宫”即太子。
B.洗马,古代官名,指太子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秦始置,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C.郎署,即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署”是官署、衙门的意思。
D.“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5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B.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C.结草,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记载,后世用“结草”代指报仇。
D.皇天后土指天地神灵。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
B.“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相同,是用以记事或记物的一种文体。
C.“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的“中闺”指内室。
D.“象笏”即象牙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供指画和记事。
5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三五之夜”中的“三五”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也叫“望”日,过了这天的第二天叫“既望”。
C.“束发”指男孩十五岁。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为“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D.“牖”指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5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母(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C.“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或在外男子回家看望父母。“归宁”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限于出嫁的女子。
5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是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B.“山阴”指的是山的北面。“阴”指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背向太阳为“阴”,面向太阳为“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暮春”是春天要结束的时候。古时纪年按阴历,一年分四季,四季各分三月,“暮春”是阴历二月。
D.“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管弦”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借指音乐。
5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觞曲水,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中放置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觞”是古代食器。
B.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因官至右军将军,称“王右军”。
C.彭祖,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他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
D.序,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即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5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B.皇帝年号纪年法,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C.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癸丑”顺序为第五十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乙寅。
D.皇帝年号与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径,亦作“三迳”,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田园诗人陶渊明每于劳作之余,在亭亭如盖的柳荫下击节而歌,聊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
C.松菊,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松,象征坚强、刚毅、生命力;菊,象征隐逸、高洁、脱俗。古代文人常引松菊警世自勉或表达高洁的志趣。
D.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乙巳、丁卯、戊申等,并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但不用干支来纪时。
5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吏”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彭泽令”指彭泽县的县令,因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故借指陶潜,后世也用来指隐士。
B.“家”字一族常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如“家叔”是对人称自己的叔父。
C.“仲秋”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故被称为仲秋,也指八月十五中秋节。
D.“樽”指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有点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6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鸣鼓,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文章中“鸣鼓而聚之”就是取此含义。
C.“飧饔”,“飧”指晚饭,“饔”指早饭;“旦日飨士卒”中,“飨”是用酒食款待宾客,句中是“犒劳”的意思。
D.官理,即官治。这里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古人行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时要避讳。
6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一带。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都以长安为都城,后泛指京师。
B.筑,原意是夯土的杵,文中指夯土、捣土。《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筑”即用此意。
C.字,古人除名外有取字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3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D.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6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磬,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磐是用石头或玉磨制的;“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丁丑,文中是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水神;水手。本文中指水手、船工。
6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
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C.谥号是由朝廷根据死者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以示褒贬的称号,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君子”在文中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B.“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
D.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解析】 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
【解析】《乐》应为《易》。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句读,指文辞停顿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D.“说”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属议论文范畴,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等。
【解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指未成年的男子。另外,童子科考试不是选拔神童的考试,而是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该考试,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称未通过该考试的人为“童生”,与年龄无关。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既望”指阴历每月十六,“望”指阴历每月十五,“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曹操,字孟德。“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
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顺序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为自己取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
【解析】“朔”指阴历每月初一,“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说,“赋”是直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B.汉代时,“赋”成为一种文体。该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讲求文采、韵律。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C.中国古代有二十八宿的说法,斗牛指其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勺子状;牛宿,有星六颗,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解析】“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泰山又名岱宗、岱山、岱岳、东岳、泰岳等,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B.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其代表人物有姚鼐、刘大櫆等。
C.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四更,在十二时辰的寅时,即凌晨三时至五时,也叫“四鼓”。
D.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城”,外面的一道为“郭”。
【解析】四更,在十二时辰的丑时,即凌晨一时至三时,也叫“四鼓”。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石刻指的是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等石制品或石壁,也指上面刻的文字、图画。
B.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C.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我国许多城市位于河流或山脉南北,因此就会以“阴”或“阳”命名,如洛阳就是因为位于洛水以南而得名。
D.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职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洛阳就是因为位于洛水以北而得名。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全书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
B.文中的“会同”是指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洗头;浴,指洗身体,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洗澡。
D.“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万乘”指大国。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车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解析】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大都特指孔子。
B.《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礼记》《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C.春秋时,“相”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公西华说“愿为小相焉”,是谦辞。
D.人们为逝者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课文中的“宗庙之事”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解析】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孟子》为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B.“王道”与“霸道”相对,“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
D.齐桓公,名小白,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名重耳,战国时齐国国君。两人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解析】齐桓公为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公为春秋时晋国国君。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备受孟子推崇,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
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解析】D项,错在缺少对“悌”的解说。“孝”是指孝顺父母,“悌”是指敬爱兄长。
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庄子》也叫《南华经》,由庄周及其门徒、后学共同编著完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D.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宋国蒙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解析】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
B.官知,是指感官之知。与“神遇”相对。庄子把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官知”属感知阶段,“神遇”属思维阶段。
C.“目无全牛”意思是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D.“踌躇”,指徘徊不进。有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还有研究,反复思量的含义。“踌躇满志”在本文中是指犹豫,迟疑不决。
【解析】“踌躇满志”在本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君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解析】被封爵者并非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烛之武”的“之”一般认为是助词,可删。春秋时期在人名中加“之”字的现象较普遍,如介之推、舟之侨、宫之奇等。因古人为文喜用助词,以使文章委婉曲折,避免单调,这一现象也自然延伸到人名中。
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解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山东:在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
B.司马: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
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
D.竖子:对人的鄙称,相当于“小子”。《荆轲刺秦王》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和《鸿门宴》中的“竖子”都是这个意思。
【解析】文中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
1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室内宴会座次:在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北向南(南向),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座。主人一般坐东向西,所以称“东家”;最尊贵的客人坐西向东,称为“西宾”。
B.官位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贬官则称为“左迁”。车骑以左为尊,如成语“虚左以待”即指空着尊位恭候别人。但左右哪个为尊也因朝代而异,并不绝对。
C.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孟)、仲、叔、季排序。“伯仲”两字连用,表示相差不多,难分高下,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
D.朝堂座次:君主坐北向南,臣子向北。所以,君主也可称“南面”,对君主称臣则可称“北面”。
【解析】在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东(东向),次为南向。
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B.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C.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D.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是完全依照《史记》的体例写作的。
【解析】“二十四史”不是完全依照《史记》的体例写作的,从《汉书》开始就有所变动。
1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任事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所以“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覆头,故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解析】“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韩、魏、燕、赵、齐、楚在内的六个诸侯国。
2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商鞅,公孙氏,名鞅,因功封于商,号商君,故称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
B.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帝王。
C.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D.后宫,君主时代妃嫔居住的宫室,后又用来指代“妃嫔”。
【解析】三王指夏、商、周三朝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2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随、和之宝:即随侯珠与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B.灵鼍(tuó):扬子鳄,古人认为有灵性,皮可蒙鼓。
C.太阿:古代名钟,相传为春秋时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D.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位于堂下,故称下陈。
【解析】太阿是古代名剑。
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卿卿”是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后泛用为对人亲昵的称呼,有时含讥讽意。
B.“妾”在古代社会又往往指男子在妻子之外另娶的女子,后引申为女子的谦辞。
C.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的首领;后世衍生成帝王之称,后又演变成为一种敬称。
D.“太上忘情”,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
【解析】“卿卿”是旧时夫对妻的爱称。
2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时: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等同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午夜起,与北京时间相对应,即23点至第二天凌晨1点为子时,1点至3点为丑时,其余类推。
B.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为100刻,一刻等同于现在的14分24秒。“顷刻”表示很短的时间。
C.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曾有“五鼓天明”之说。
D.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一点等同于现在的15分钟。
【解析】一点等同于现在的24分钟。
2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B.《聊斋志异》是中国18世纪成书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共400多篇。“聊斋”是蒲松龄的斋名。
C.《聊斋志异》内容极为丰富,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根据前人传奇或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
D.童子,即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中未能考取生员(秀才)的年轻读书人,被称为童生。
【解析】指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被称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注明的是,童生并不完全等同于未考上秀才的学子。根据明朝史书记载,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的学子才能被称作童生,成为童生方有资格参加院试,其中成绩佼佼者才能成为秀才。
2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促织:又名蟋蟀、蛐蛐。传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B.里正: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明代改名里长,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C.东曦:通常指初升的太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祝融,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中驰骋。
D.兰若:即阿兰若,佛教名词,原意是森林。引申为躲避人间热闹之地,也泛指一般的佛寺。
【解析】太阳神的名字叫羲和、东君,祝融是火神的名字。
2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讽谏”中的“讽”与“谏”同义。
B.“谏”在古代专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C.“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D.“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解析】“讽谏”中的“讽”与“谏”不同义,“讽”是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
2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
B.神器:帝王的印玺,借指国家财富。
C.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
D.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解析】“借指国家财富”错,“神器”指帝位。
2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本文正文开头称“某启”,“启”表写信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B.王安石,字临川,谥号“文”,人称“临川先生”“王文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C.谏议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时有左、右谏议大夫,唐代规定,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D.士大夫,中国古代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在古时,士大夫既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也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
【解析】“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不是字,王安石字介甫。
2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盘庚之迁”,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今河南商丘),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亳,改国号为殷。
B.“上报”在文中指“向上级汇报”,“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只简单地向您汇报一下工作”
C.“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司”并非指某个部门,而是泛指官吏。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是书信结尾表示敬重之意的常用语。
【解析】“上报”指回信,“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3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妃”指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和“嫱”都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女官,地位比“妃”要低;“媵”是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B.“辇”,本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恩宠,叫“得幸”。
C.“鼎”是青铜器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D.“锱铢”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解析】“锱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
3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秦始皇,嬴姓,名政,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B.阿房宫,秦宫殿,遗址在今陕西西安西郊,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朝灭亡尚未完工,相传被项羽纵火焚毁,被誉为“天下第一宫”。
C.所谓避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文中改“民”为“人”,是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
D.避讳分为国讳和家讳两种: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家讳又叫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祖名,文中改“民”为“人”属于家讳。
【解析】文中改“民”为“人”属于国讳。
3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父子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B.六国:又称“山东六国”,因均在太行山以东而得名。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与秦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C.诸侯: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D.昭王,即秦昭襄王,昭襄为其谥号。谥号是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的评价的文字。
【解析】“山东六国”,因均在崤山以东而得名。
3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邑:泛指一般城市。大的叫“都”,小的叫“邑”。也指封地、采邑。
B.故事:旧事、先例。在古文中“故事”还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C.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力。
D.“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分为史论和政论。一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就属于政论。
【解析】《六国论》属于史论。
3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君子”在先秦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社会地位高的人。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B.“小人”在先秦多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人格卑鄙的人。
C.《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战国时期的诗歌三百多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D.《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之一,宋代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解析】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篇。
3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并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B.《大学》相传为孔子所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大学”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博学”之态,一是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其中的“格物致知”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
D.《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解析】《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
3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如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四海:课文中指中国四周的海洋,各按方位分别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解析】“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代指中国。并不是各按方位分别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3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C.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D.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又名《南华真经》《老子五千文》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南华真经》指《庄子》,《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
3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B.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
C.庄子散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D.《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的汇总,与《论语》《周易》合称“三玄”。
【解析】“三玄”是《老子》《庄子》《周易》的合称。
3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子墨子”是弟子对墨子的尊称。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C.《墨子》一书是墨子著述的汇编。该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D.《墨子》一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解析】《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其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中的“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B.“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C.“大夫”是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家”是卿大夫的封地。
D.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解析】“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4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抒情长诗《离骚》。
B.帝喾,号高辛氏,相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
C.齐桓,指齐桓公,春秋前期齐国国君。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D.汤武,其中的“汤”为成汤,商朝的建立者;“武”指周武王,他是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解析】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4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史记》中的“列传”一般用以记述诸侯的事迹。
B.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C.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D.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解析】《史记》中的“世家”一般用以记述诸侯的事迹。
4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持节”是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B.先秦时期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匈奴,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最近的后裔是蒙古族,诗文中也有称其为“蒙”。
D.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解析】匈奴在诗文中也有称其为“胡”。
4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单于是匈奴君主的称号,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而东汉三国之际,乌丸、鲜卑的部落也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B.《汉书》,又称《前汉书》,它经几人之手始成,主要作者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C.和亲也叫做“和戎”“和番”,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
D.“太子”是古代储君的称谓。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解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长子,称太子或世子”说法错误,应为“嫡长子”。
4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B.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张仪就是主张合纵的纵横家。
C.传说我国上古时期划分九个行政区域,名称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D.“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文中的“布衣”等同。
【解析】张仪就是主张连横的纵横家。
4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中国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戎、狄、蛮、夷、胡,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之说。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四海”“宇内”“八荒”在文中均指天下,其中八荒也叫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解析】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皇后、皇太子、诸侯的称呼。
4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从事,官职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掌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户牖”,古代“牖”为门,“户”为窗。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订。
【解析】古代“户”为门,“牖”为窗。
4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伶官,即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B.忽微:极短的时间。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C.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
D.谒庙: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解析】忽微指极小的事。
4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的轻重和服丧的时间。“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亲族;功,穿七个月大功服、穿五个月小功服的亲族。
【解析】功,穿九个月大功服、穿五个月小功服的亲族。
5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东宫,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本课的“东宫”即太子。
B.洗马,古代官名,指太子洗马,是太子的侍从官。秦始置,太子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C.郎署,即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署”是官署、衙门的意思。
D.“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解析】吏部不主管科举取士,科举取士应为礼部主管。
5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B.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C.结草,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记载,后世用“结草”代指报仇。
D.皇天后土指天地神灵。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解析】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散文家。代表作品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等。
B.“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相同,是用以记事或记物的一种文体。
C.“闺”一般指宫中小门或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的“中闺”指内室。
D.“象笏”即象牙做的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供指画和记事。
【解析】“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有区别。“记”通常记事或物,“志”多以记人物事迹。
5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迨诸父异爨”中的“诸父”是伯父、叔父的统称;“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三五之夜”中的“三五”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也叫“望”日,过了这天的第二天叫“既望”。
C.“束发”指男孩十五岁。儿童时期,头发向上收起,束成小髻,称为“总角”,于是称童年时期为“总角”。男孩成童束发为髻称“束发”,是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D.“牖”指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古院落由外而内的次序是门、庭、堂、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室的北面还有一个窗子叫“向”。
【解析】“束发”是将头发束起来,古代男子到15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童;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自立。
5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先大母,指去世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帝王的母亲)、大母(祖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
B.先妣,指去世的母亲。《礼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去世的父亲称“先考”,去世的母亲称“先妣”。
C.“归”旧时指女子出嫁。《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此外,女子出嫁亦称“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D.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或在外男子回家看望父母。“归宁”不同于“归省”,“归省”指回家看望父母,不限于出嫁的女子。
【解析】归宁不指在外男子回家看望父母。
5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修禊”是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
B.“山阴”指的是山的北面。“阴”指的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背向太阳为“阴”,面向太阳为“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暮春”是春天要结束的时候。古时纪年按阴历,一年分四季,四季各分三月,“暮春”是阴历二月。
D.“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管弦”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借指音乐。
【解析】“暮春”是阴历三月。
5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流觞曲水,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中放置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喝,可以除去不吉利。“觞”是古代食器。
B.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被誉为“书圣”。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因官至右军将军,称“王右军”。
C.彭祖,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仙人。传说中他是南极仙翁的转世化身,并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世。
D.序,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即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解析】“觞”是古代酒器。
5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十年”指鲁庄公十年。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B.皇帝年号纪年法,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永和”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近代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C.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如“癸丑”顺序为第五十个。前一位是壬子,后一位是乙寅。
D.皇帝年号与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解析】“癸丑”后一位是甲寅。
5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三径,亦作“三迳”,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B.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田园诗人陶渊明每于劳作之余,在亭亭如盖的柳荫下击节而歌,聊以慰藉,自号“五柳先生”。
C.松菊,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松,象征坚强、刚毅、生命力;菊,象征隐逸、高洁、脱俗。古代文人常引松菊警世自勉或表达高洁的志趣。
D.古人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如乙巳、丁卯、戊申等,并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命运,但不用干支来纪时。
【解析】干支可以用来纪时。
5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长吏”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彭泽令”指彭泽县的县令,因陶渊明做过彭泽县令,故借指陶潜,后世也用来指隐士。
B.“家”字一族常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人。如“家叔”是对人称自己的叔父。
C.“仲秋”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故被称为仲秋,也指八月十五中秋节。
D.“樽”指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有点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解析】“仲秋”不指八月十五中秋节。
6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主张废弃六朝以后华而不实的骈文,主张创作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散文。
B.鸣鼓,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文章中“鸣鼓而聚之”就是取此含义。
C.“飧饔”,“飧”指晚饭,“饔”指早饭;“旦日飨士卒”中,“飨”是用酒食款待宾客,句中是“犒劳”的意思。
D.官理,即官治。这里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讳。古人行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时要避讳。
【解析】“鸣鼓而聚之”是击鼓召集大家。
6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一带。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都以长安为都城,后泛指京师。
B.筑,原意是夯土的杵,文中指夯土、捣土。《孟子》“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筑”即用此意。
C.字,古人除名外有取字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3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D.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解析】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6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钟磬,古代两种重要的礼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磐是用石头或玉磨制的;“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青铜制成。
B.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丁丑,文中是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水师,包括多种含义:古代管理水路的官名;民间接骨医生;水军,兵种之一;一种水神;水手。本文中指水手、船工。
【解析】丁丑,文中是干支纪日法。
6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记:一种古代散文文体,出现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
B.《水经》,即《水经注》,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C.谥号是由朝廷根据死者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以示褒贬的称号,如文中的周景王、魏庄子。
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
【解析】不是所有人的谥号都由朝廷给予。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的股票配资,最大配资平台,股票做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